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
Http://www.ccpri.com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文明观的历史演进

作者:吕元礼 署名:第一 合作者:张春阳
发表刊物:新视野 期号:2008年第2期 转载情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
是否以“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专兼职研究员”名义发表: -1-(说明:"1"为是,"2"为否)      

  人类文明是在发展中不断前进的。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认为,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文化中积极、合理成分的总和,标志着文化的进步程度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与转化的过程,也是这一国家或社会的文明前行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伴随着人们对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人们对于文明的认识即文明观也将逐步走向成熟。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对于文明的认识由片面走向全面、从肤浅走向深入的过程,也是科学的文明观形成的过程。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分别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为核心的四代领导集体,其文明观的发展也相应地表现为如下历程:即从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内容的一位一体的文明观,到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内容的二位一体的文明观,再到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为内容的三位一体的文明观,最终达到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为内容的四位一体的文明观。总结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文明观的历史演进,对于深入认识和全面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一位一体的文明观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社会满目仓夷、百废待兴。走出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窘境,实现国家的富裕强盛并走向现代化,是当时六亿国人的梦想。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经济建设”、“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生产力”等思想;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所有这些,都蕴含着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因子,凸显了第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一位一体的文明观。 
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初步提出了物质文明建设的思想。1945年4月,在中共“七大”会议上,毛泽东就曾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 1947年12月,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他进一步指出,中国人民的任务,是实现“国家统一和独立,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提出要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要把中国建设成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尽快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提出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他强调:“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2]不可否认,以上思想至多只能称为物质文明的雏形而不能称作物质文明本身;但正是有了这些雏形的存在,第一代领导集体以物质文明为内容的文明观的发育成熟才成为可能。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有关论述只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雏形,那么,中共“八大”政治报告的有关阐释则预示着以物质文明为主要内容的一位一体文明观的基本形成。“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其基点就在于 “我们必须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使工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使重工业生产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占显著的优势,使机器制造工业和冶金工业能够保证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使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获得必要的物质基础。”[4]因此,“党的任务,就是要••••••积极地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推进国民经济发展”,说到底都是物质方面的建设,其归宿都在于使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诚然,物质财富的丰裕并不等同于物质文明,但物质财富由匮乏到丰裕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由落后走向进步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由低级逐渐向高级演进的过程,而这一前进上升的过程正是文明的要义之所在。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周恩来同志关于“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和重申,标志着一位一体的文明观的最终形成。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郑重地向全国人民宣布:“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975年的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周恩来抱病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又重申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成为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最后遗嘱。他说,我们要在“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这里,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都是物质的现代化。物质的现代化与物质文明虽然是两个概念,但二者具有密切关系。说到底,现代化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种进步状态。时间上到了现代,但其发展程度还处于中世纪的落后状态,就不能算是实现了现代化;只有当其发展程度达到了现代水平,才算真正实现了现代化。换句话说,现代化就是一种摆脱了旧的落后状况的新的进步状态,而文明的实质恰恰就是一种进步状态。因此,虽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没有直接谈及“物质文明”这个概念,但他们的相关论述却揭示了物质文明的实质,触及了物质文明的灵魂,标志着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内容的一位一体的文明观的基本形成。 
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二位一体的文明观 
邓小平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政治家。他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对毛泽东的文明观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进一步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报告在强调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并把“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作为今后的重要工作。“十二大”报告的有关论述,标志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内容的二位一体文明观的正式形成。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是党第二代领导集体一贯强调的基本方针。早在1979年10月,邓小平就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5]随后不久,邓小平再一次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6]后来,在回顾我国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时,邓小平也有过一段深情的论述,他说:“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这几年生产是上去了,但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流毒还没有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甚至解放后绝迹己久的一些坏事也在复活。我们再不下大的决心迅速改变这种情况,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怎么能全面地发挥出来?我们又怎么能充分有效地教育我们的人民和后代。”[7]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邓小平反复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 
中共“十二大”政治报告对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主要内容的二位一体的文明观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报告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一个战略方针。”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都告诉我们,是否坚持这样的方针,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毛泽东同志说过,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有两个方面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成果就是物质文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十二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体可以分为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思想建设决定着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要用革命的理想和革命精神振奋起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使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劳动者。”这就告诉我们,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抓好建立在本民族文化传统上的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社会的改造,社会制度的进步,最终都将表现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正如“十二大”报告所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没有这种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向着未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目标不断前进的,这个进程不能仅仅依靠物质财富的增长,还必须依靠人们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和革命精神的不断发扬。因此,我们必须按“十二大”报告所指出的,“必须用共产主义思想要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一切先进分子,并且通过他们去教育和影响广大群众。”如果忽视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在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伟大的任务,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就会陷入片面性,人们的注意力就会仅仅局限于物质文明的建设,甚至仅仅局限于物质利益的追求;没有了精神文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方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失去理想、目标和精神动力,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抵制各种腐化因素的侵袭,甚至会走上畸形发展和变质的邪路。正因为如此,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也不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重要性,他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8]小平同志的话虽然通俗,但这通俗的背后却是对第二代领导集体二位一体文明观的最好诠释。 
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三位一体的文明观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是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新境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中的具体形态,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文明观的正式形成。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政治文明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曾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思想。次年,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的大会上,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经验作了系统总结,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及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发展作了阐述。2001年初,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同志特别指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第一次明确地使用了“政治文明”这一范畴,强调了其重要地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至此,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位一体的文明观初现端倪。随后,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又一次提出要“通过发展党内民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进一步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新世纪的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和重要途径。2002年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江泽民更鲜明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命题,把政治文明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列,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同年7月,在考察中科院时又进一步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此时,第三代领导集体三位一体的文明观基本成形。2002年11月8日,人民大会堂华灯璀璨;在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中,江泽民用洪亮的声音告诉世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也是党的文明观在新时期的新概括。 
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如果说实现“富强”的目标,要靠物质文明建设;实现“文明”的目标,要靠精神文明建设;那么,要实现“民主”的目标,则要靠政治文明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9]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变中,所构成的社会结构都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体,相应地,人类文明的结构也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体。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方向指导和动力支持,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制度保障;只有三种文明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人类改造自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社会所取得的成果才能得到巩固,社会才能不断进步。正因为三大文明缺一不可,2002年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江泽民再一次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虽然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没有明确表明自己三位一体的文明观,但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抓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对政治文明所予以的高度重视,就是第三代领导集体三位一体文明观的最朴实写照。 
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四位一体的文明观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把这个概念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党的文明观的新内涵。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在内的四位一体;生态文明的提出,实际上使过去的三个文明发展为四个文明,即在物质、精神、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态文明,形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位一体的文明观。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及由此而建立起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一直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领导集体追求的目标。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温家宝总理也说过:“坚持可持续发展,这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0]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不懈追求。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趋势不可逆转,社会的文明建设也应同步跟进。胡锦涛指出,我们“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11] 这正是我们党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重要标志。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两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再到今天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始终与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大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伴随。至此,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正式纳入到第四代领导集体的文明观范畴中。 
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基本形态,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颖状态,是人类文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的转型和升华。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生态的组成要素之一,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度的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众所周知,单一的声音组合不成动听的音乐,单一的事物构成不了欣欣向荣的世界;同样的道理,单一的文明建设永远也演奏不出社会和谐发展的协奏曲。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领导集体领导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位一体文明观的形成过程,就是演奏经济、文化、政治和自然和谐并进的协奏曲的过程;只有“四个文明”一起抓,并发挥其内在有机联系效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成为可能。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把生态环境作为社会文明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文明框架中加入生态文明,是因为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始终是他们周围环境的产物;既然人类生存离不开周围环境,那么生态文明就理应成为人类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作为事关人类繁衍生息的生态文明,以及由此而建立起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至此已成为第四代领导集体文明观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2].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4].《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208页。 
[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367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44页。 
[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78页。 
[9].《文汇报》2002年7月17日。 
[10]新华网: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2004年2月21日。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 流量统计 | 管理登录  

粤ICP备05077604号

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深圳大学 文科大楼四楼  电话:0755-26958062

网站维护:黄杰、周旺辉  ;网页设计:黄杰、涂春光、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