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问题与主义 学人社区 聆听学术 研究通讯 成果展示 研究生培养 项目管理 本所建设 站内检索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 >> 信息公告

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08年第1期(总第11期)

   

2008年1月

  【学术观点】  
    中国政治发展新的历史性契机  
    跟新加坡叫板,为新加坡叫好
    《改革时期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影响》简介  
 
  【会议综述】  
    “住宅小区的和谐治理:制度、体系、机制”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2007年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主办及承办学术会议一览  
  【信息通报】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入选CSSCI来源集刊(2008-2009年)  
    关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经典作家关于民主与政治文明的基本观点研究”子课题结项的函  
     2007年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获得资助课题一览  
    2007年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科研论文一览  
    2007年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学术著作一览  
    2007年度《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论坛》一览  
      张涛教授参加复旦大学主办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教学研讨会  
    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首届广东省政治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华南师大召开  
    邹平学教授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招标项目一项  
    黄卫平、谭功荣教授参加“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讨会”  
    陈家喜博士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资助  
    陈家喜博士参加中国政治学会2007年年会  
    我所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硕士生召开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会  
    邹平学教授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招标项目一项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发表我所三篇关于社区治理的文章  
   张定淮邹平学教授参加“港澳和海外统战工作理论”学术研讨会  
     
     
 
 

 

     
 

中国政治发展新的历史性契机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号召全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全面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新愿望、新期待,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而提出的关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必须“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改革进程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日益高涨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给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性契机。

  将政治体制改革寓于和谐社会建设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另一方面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利益多元化、利益主体集团化、利益集团政治化的趋势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都在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权利意识、公民意识和参政意识也在不断提高,社会利益关系和社会利益矛盾更趋复杂。这就要求党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程中,必须正确应对各种复杂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大力促进社会和谐。正视利益分化、承认利益多元、协调利益冲突已成为我国社会转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政治问题。

  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表明,现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在承认人的自利性和人类利益多元性以及满足人们利益需求的各种资源的有限性的前提下,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根据一系列程序化的制度,为和平解决利益冲突,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和谐进步,提供一种文明的机制。因此,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这里胡锦涛总书记明确将“民主法治”作为“和谐社会”的首要定义。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充分表明在当前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正进一步拉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如果说,在过去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改革开放的最高决策层为了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既保持政治稳定,以利于经济发展,又能够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各种复杂因素的压力与挑战中,采取了一种具有极高政治智慧的战略选择――寓政治体制改革于经济体制改革之中。那么,在新形势下,我国改革开放的最高决策层为了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地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地发展,将把“民主法治”建设等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寓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因此,党的十七大特别重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体制内,强调要“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党中央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精神,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此基础上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实际要求和能力,来决定“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实现程度。因此,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民众参政要求与能力的提升,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各级决策层对此的认知及反应,将决定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及走向。

  推动政治发展与政府创新

    面对由于经济改革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地方党委、政府有着推动政治发展与政府创新的直接动力。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人们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利益分化加剧,各种利益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人们的法治意识、权利意识、公民意识、参政意识日益增强。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首当其冲,率先迎接着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迅速提高的冲击。围绕社区治理与社会和谐,近年来在深圳市委的领导下,深圳市的基层党组织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城市和谐社区中,不断提高在新形势下的执政能力。

 一方面是努力将体制外的民间政治参与诉求吸纳到体制内来有序释放,实现公民自主参与的有序化,如南山街道月亮湾片区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和招商街道人大代表工作室的设立。作为人大、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特殊联络机构,人大代表联络站与人大代表工作室创新了基层人大代表的履职机制,将人大代表与选民的联系与沟通渠道制度化,定时、定点、定人接待来访选民,将社区民意经过梳理、整合再通过人大系统向党和政府输入,进而转化为党和政府的决策参考,从而实现了社会自主参与的冲动被有序地吸收到体制内来理性表达。

    另一方面是激活在社区的体制内传统政治组织资源,将其“嵌入”到体制外,去主动代表、表达、实现民意。在南山区最近开展的“十百千万”工程当中,着重发挥党员、公职人员在社区中的作用,要求党员和公职人员在所居住的社区“亮出身份”,推动他们竞选社区业主委员会成员,担任楼栋长、片长,参与社区义工队伍,努力将体制内党的组织资源嵌入到体制外去代表民意、整合利益、引领社会,努力要求党员、干部真正成为多数民意的代表者、社会多元利益的整合者以及人民群众合法理性维权的引领者。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面对不断分化的利益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冲突和维权行动,“吸纳”与“嵌入”恰是地方政府应对外部社会环境变化的有效策略。“吸纳”与“嵌入”实现了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一方面是通过体制内的组织资源,如党员和公职人员在社区的“嵌入”,让他们承担社会精英的角色,主动代表和表达社会利益诉求,推动社区服务和引领社区自治,从而加强了对社会的整合功能;另一方面是通过“吸纳”新社会组织的精英和民间的“意见领袖”到体制中来,提高公民参与的有效性和有序化,扩大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吸纳”与“嵌入”既实现了居民自主的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为社会民众与地方政府提供了便捷的利益沟通与互动的渠道,成功地化解了社会冲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同时又发挥了地方党委和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加强了党和政府对社会利益的整合力度,有利于“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参政积极性的高涨,以及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我们党不仅正在继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逐步“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和“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坚持以理性和法治的精神来应对民间政治参与的压力与挑战,最大限度地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中吸纳大多数群众的意见,尊重和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而且我们党正着眼于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通过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使党内民主意识普遍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充分发挥,努力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体现在最大限度地代表民意、整合利益、引领社会,科学发展、促进和谐。

    长期以来,我们党一直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至于各种民主形式怎么搞法,要看实际情况”。而要真正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就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关键要看最广大人民的意愿是否得到了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否得到了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了充分保障”。党的十七大正进一步朝着这个方向迈出坚定而稳健的步伐。

文章来源:《深圳特区报》2007年11月16日

 

回到目录

 
   

 

 
 

跟新加坡叫板,为新加坡叫好

 

 

吕元礼

  解放思想要有胆有识。新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最近指出,深圳“作为全中国的窗口和形象,就是要同全世界比,这就是深圳将来的任务,我们将来能牛的,就是可以跟新加坡叫板”。上述讲话表现的胆与识,和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精神一脉相承。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在1978年告诉邓小平,新加坡华人大多数是中国广东、福建等地来的目不识丁、家无寸土的“苦力”的后代;而达官显宦、文人学士,则全留守中原开枝散叶。因此,没有什么新加坡人做得到的而中国做不到,或没法子做得更好!李光耀后来回忆说,邓小平没有忘记自己当年的“挑战”,他在1992年视察南方时指出,要借鉴新加坡,“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今天,汪洋书记的讲话也重提了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内容:广东要力争用20年时间赶上四小龙,不仅要经济上去,社会秩序和社会的风气也要上去,两个文明都要超过他们。这里,提出借鉴,强调的是学习,表现的是识,其实质是在为新加坡叫好;要求“更好”,强调的是“超过”,表现的是胆,其目标是能跟新加坡叫板。汪洋书记说,在有胆之前,“第一你得有识,你能够认准它,认真干”。这就要求我们在跟新加坡叫板之前,必须弄清楚它哪些值得我们叫好。懂得为什么叫好,才知道怎么去叫板。

  一、 跟新加坡叫板,为新加坡的廉洁叫好

    新加坡的廉洁举世闻名。华人社会往往强调裙带关系,腐败则被视为东南亚之癌。但是,新加坡作为以华人为主体的东南亚国家,却在人民行动党执政之后,一扫过去一度猖獗的腐败贪污。其廉洁程度连续多年列为亚洲第一,世界前茅。叫板新加坡,就必须学习新加坡,建设廉政体系。

    1.以德倡廉,使人不想贪:即通过道德教育倡导廉洁之风,树立廉洁意识。一方面,新加坡执政党——人民行动党以建立清廉和有道德的政府为使命,通过领导人的以身作则来维持廉洁正直的品格,通过巩固“人民本来拥有的文化遗产,深化他们所秉持的价值观和是非观”来维持法律制度的正常运作,通过着力铲除传统中的负面因素以实现君子执政。另一方面,人民行动党通过营造廉洁的政治文化,例如,以白衣、白裤为党服,将党的总部建在“很不起眼”的场所,将党的基层支部设在“最不堂皇的地方”, 使“低调”成为党的行为模式,使廉洁成为党员的生活方式。

  当社会培养出清廉知耻的政治文化,腐败分子就会沦落到 “千夫所指,不病而死”的境地。新加坡原国家发展部部长郑章远被人揭发受贿。当他感到在严明的法律面前难以蒙混过关的时候,便给李光耀留下一封遗书而自杀了。遗书说:“作为一个东方的正人君子,我觉得应该对自己的错误付出最高的惩罚代价。”李光耀指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华人讲究面子。面子又可细分为“面” 与“脸”。前者是一个人靠自己努力所取得的荣誉,后者是群众赏识一个人的优良品行所给予的尊重。因此,一个人“没有面子”仍可在社会上立足;但是,他一旦“丢了脸”,就无法在社会立足,甚至也使家人蒙羞。李光耀认为,郑章远身为内阁成员之一,绝对明白政府总理对“清廉政治”的立场。而李光耀本人也强调绝不容许任何行动党议员或部长利用本身的职权牟取私利。对于郑章远来说,失去尊重是最受不了的事情。基于上述原因,当政府未因郑章远的哀求而终止调查时,郑章远因丢脸而自杀,或者说,也是为挽回面子而自杀。有关调查的报道使郑章远的妻子和女儿面临更大的痛苦。不久,他们离开新加坡,从此再也不回来。原因是他们太没面子了。

  2.以俸养廉,使人不必贪:即通过给予公职人员较为丰厚的薪金,从而过上较为体面的生活。其方式是“根据市场的做法,建立一个诚实、公开、可以辩护及行得通的制度”。

    首先,确立诚实态度:(1)诚实看待人性,既看到人是“社会人”,也看到人是“经济人”;(2)诚实看待时代变化,强调为国牺牲的精神必须以现在新加坡的现实环境来看待;(3)诚实看待政治,既看到政治是让人献身的事业,也看到政治是养家糊口的职业;(4)诚实看待收入差距,强调机会平等,而非结果绝对平等。

  其次,根据市场做法,“以市场力量来决定收入”:(1)根据能力、贡献等人才的价值确定薪金。新加坡第二任总理吴作栋曾说,当人们谈论部长与高级公务员薪金标准时,首先必须决定他们所要的是怎样的政府及具备什么素质的人才。如果人民所要求的只是一个平庸甚至低劣的政府,并准备接受“阿陈阿末”为部长或常任秘书,那政府就可以把部长及高级公务员的薪金标准定在一般新加坡人的平均收入水平上,这约等于每月1500元。不过,吴作栋指出,他不能接受这么低落的标准。因为既然国会选择他为总理,把国家的前途交托给他,他就有义务集合最杰出的人才为国家服务。如果人民希望自己的生活更安全,就必须把治理国家的重任交付给最杰出的人才。这些人的收入都是全国最高的几百名之一。(2)根据政治人才的供求状况确定薪金。新加坡政府认为,当总理薪金不能吸引到最适合担任总理的人才来担任的话,就应该增加总理薪金,直到这一薪金能够吸引到最适合的人才来担任。(3)根据产出(收益)确定投入(薪金)。1994年,人民行动党政府提议将整个内阁班子的年薪从1700万元增加到2200万元。吴作栋在国会辩论中说,就象榴莲,吃在口里才知其味;付出代价多少,就得多少报偿。当时,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是890亿元,如果增加1%,就是多了8亿9000万元,如果减少3%,就是少了26亿7千万元。到底是花2200万元来确保继续有好的人才来领导新加坡每年取得至少8亿9000万元的增长比较明智,还是省下2200万元但因为政府治理不当和贪污,导致国家收入少了26亿7千万元来得合算?答案自然是不言自明。

 最后,建立行得通的制度,对部长与高级公务员薪金标准制定如下方程式:(1)政府根据私人企业中六个专业的收入,为部长和高级公务员制订两个薪金标准;(2)所选定的六个专业是:银行家、会计师、工程师、律师、本地企业和跨国公司执行人员;(3)第一个薪金标准:特级一,是为部长和特级公务员而设。其方程式是从上述六个专业中,各选出最高薪的四人,然后以他们的平均主要收入的三分之二,作为这一级的薪金标准;(4)第二个薪金标准:超级G,是为刚升上超级薪金制的公务员而设。政府将从年龄在32岁而又从事上述六个专业的人中,各选出收入排名在第15位者,然后以他们的平均主要收入作为标准。

    3.以规固廉,使人不能贪:即通过严密的规定,减少或杜绝腐败机会。其做法是:(1)增加权力之间摩擦。如实行双重检查制度,确保一个官员的决定必须由另一个官员审查或监督。(2)减少权力运作黑幕。如规定一切有关政府官员的权力的工作条例力求简单明了。这样一来,任何违反条例的行为都很容易引起怀疑或招来投诉;在颁发许可证等方面,改进烦琐的工作方法和程序。(3)减少自行处理权力。如在批准发给执照或许可证方面,要尽量减少政府官员的自行处理权。(4)减少公共权力涉足。如规定总统和内阁成员不得担任任何营利性职位,不得从事商业活动。(5)减少势力网、关系网。如规定公务员必须定期和制度化地从一个职位轮换到另一个职位,确保某一公务员或公务员团体在一个单位不存留太长时间。(6)实现防患未然。如规定公务员不得向下属或受职权管辖者及有公务往来者借钱,不得贷款收息;对初任人员须要求其以书面叙明是否有债务困扰,如有则须说明其债务情形;向亲友借钱,不得超过本人三个月工资的总和。

    4.以法保廉,使人不敢贪:即通过立法严明、执法严厉以及能将腐败分子绳之以法的反贪机构,为政府廉洁提供保障。一方面,铁碗护法的贪污调查局是保廉有力手段。李光耀说:“一个以总统为首,效力高超,阵容浩大而无论官职多高,都有权力对任何人进行调查,然后将有关人士提控和定罪的反贪污部门,当会创造奇迹。”另一方面,立法严明、执法严厉是保廉有效途径。新加坡法律规定,任何人所拥有的财产或其在某财产里占有的利益,如果与该人已知的收入来源不相符合,又不能向法院作出合理的解释时,即被视为贪污所得,从而使得各种隐形的腐败行为都会受到惩罚。

    下一期内容如下:

    二、跟新加坡叫板,为新加坡的活力叫好

    三、跟新加坡叫板,为新加坡的和谐叫好

 
 

回到目录

 
   

 

 
 

《改革时期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影响》简介

 

 

      该书所要探究的问题是,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改革与政治变革是否存在相关性?如果是,这一相关性又表现为怎样的逻辑?由于中国的经济改革不仅带来了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还造就了一支新经济精英——民营企业家群体。他们掌握着较多的经济资源,并进而具有了潜在的政治影响力。经济改革与政治变革的相关性又可以简化为民营企业家与执政党和国家的关系问题。本研究就是通过对处于这一关系的中间环节——民营企业家政治影响的考察,试图解释这一基本问题。

      研究发现,当前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政治行动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历史传统、社会结构、群体内聚力与主动性等。但是,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来看,执政党和国家对于企业家政治行动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型塑作用。由于党和国家拥有关键性政治资源的掌握权和分配权,它们采取了带有“精英吸纳”性质的政治安排制度,以及在私营企业推行执政党的组织建设。前者带来了新经济精英政治影响力的扩大,同时使他们的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规范化,对体制的认同感强。后者则通过组织构建来引导企业家增强对执政党的支持和归属,同时使企业家与执政党之间达到了较为密切的“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程度,使企业家获得了影响政治和达成经济目标的另一条通道。

      市场因素也是影响新经济精英政治行动的另一重要因素。一方面,市场化的改革推动了商会的崛起并走向民间化和自主性,这可视为企业家自主性初露端倪。但是由于商会与政府的密切关系,这种自主性的影响也仅仅处于萌芽状态。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政府对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使民营企业家与地方政府采取了非正式的影响方式,即构建与地方政府官员的“依附关系”和“共生关系”,二者分别建立在利益交换与利益共同点的基础之上。

      总体上看,中国民营企业家采取了一种嵌入性的战略来发挥政治影响,即通过执政党和国家所提供的政治参与渠道以及政治平台来实现政治及经济目标;同时也通过与地方官员之间的非正式联系来实现实际的经济利益。而且,企业家的政治影响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和政策领域,而非更高层次的政治权力或者体制转型问题。因而,尽管中国经济改革对政治领域变革提出了挑战,执政党和国家为了应对这些这种变革,进行了体制和制度上的调整,有效地化解了这些挑战,从而在有效地推动了发展战略的同时保持了政治上的稳定。

《改革时期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影响》,陈家喜著,重庆出版社2007年12月。

 

回到目录

 
   

 

 
 

“住宅小区的和谐治理:制度、体系、机制”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唐娟

  住宅小区是社区的构成单元,是城市社会的细胞,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19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城市住房市场化改革的持续进行,住宅小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住宅小区的社会结构、物权保障、共同治理等问题日益成为当今中国理论界和政府管理部门深入研究的课题。在此背景下,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于2007年11月10-11日在上海联袂举办了“住宅小区和谐治理:制度、体系、机制”学术研讨会议。与会者约五十余人,分别来自政府有关机构、学界、业主组织、地产企业及物权法律界的律师。

  两天的公共论坛,讨论了七个专题,深入交流了有关社区治理理论与经验方面的丰富信息。这七个专题包括:社区治理的理论探讨;境外社区治理的制度经验;社区权利与政府角色;社区公民参与行动;深圳社区发展观察与解读;业主组织治理机制;社区自治个案探讨。

  研讨会从分析住宅小区的形成及其含义开始,相继讨论了小区治理的低度政治性质、小区业主自治的实现条件及社区公民治理模式多样化的成因等问题。有学者指出,中国到目前为止的社会内在的共同体形式有两种:一是村落;二是单位。这两种的共同体都是基于共同生产所形成的共同体,其根基都是生产的公共性。但是,住宅小区的出现,使上述共同体形式开始分化,即促使生产共同体与生活共同体二元分化。随着生活共同体从生产共同体中分化出来,城市里的单位共同体也就完全动摇,这无疑是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住宅小区的不动产私有制度安排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私域性的公共空间,二是围绕着最基本的财产权形成了复杂的维权体系。而它们创造了私域的自治,即住宅小区的自治。由于小区共同的权利没有创造公共的利益,因而,这种私域性的自治,是消极自治,不是积极自治。消极自治与积极自治的差别在于,前者在于自治的目的是维护私域的空间和其中的权利不被侵蚀或破坏。积极的自治在于维护私域空间的同时,创造公共利益,通过公共利益的增加来改善私人权利的实现与满足。私域性自治要真正有活力,从消极自治走向积极自治,必须与公共力量相互动,从而使私域的自治具有创造公共利益的能力。为此,私域自治要学会利用和整合公域资源;同时,公共力量要通过调整自身与私域自治的关系,促使消极自治转化为积极自治。因此,理论界需要对政府在城市小区公共治理中的角色、功能、权限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来自台湾等地的学者、社区管理者、律师交流了台湾地区社区发展协会与社区治理情况、韩国住宅小区中的e-治理与电子民主主义、美国的社区协会及住宅区内的自我管理模式、纽约州共有公寓法案等信息。一部分与会者深入讨论了住宅小区内的居民公共参与问题、业主有组织维权行动的演进逻辑、民间动力在小区和谐建设的作用机制等。

  深圳作为国内物业管理的先行者和第一个业主委员会的诞生地,其社区发展的过程、实践、经典事件更是成为本次会议集中讨论的一个主题。深圳本地的学者用“嵌入”与“吸纳”概念,对深圳社区治理体制的各种实践创新进行了经验总结。提出深圳的社区建设是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双向互动的过程,地方公共权力部门一方面把体制外的社会参与冲动“吸纳”到体制内来有序释放,实现各种自主参与的有需化,这以深圳南山区月亮湾片区人大代表工作站的设立为典型,人大代表工作站将社情民意经过综合再向人大系统输入,进而转化为政府决策,从而实现了社会自主参与的冲动被有序地吸收到体制当中释放;另一方面又把体制内的组织资源“穿透”到体制外整合社会利益,如动员中共党员、公职人员在所居住的社区“亮出身份”、“浮出水面”,鼓励他们竞选业主委员会委员、担任楼栋长、片长、参与社区义工队伍等,实现社会服务与治理的网络化。

  会议还对采拮于深圳、武汉、天津、上海、北京等地社区治理的个案、对目前学界有关社区研究动态、公共舆论界有关社区事件的报道等专门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报》2007年11月22日。

 

回到目录

 
   

 

 
 

2007年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主办及承办学术会议一览

 
会议名称 地点 时间 合作对象
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会议 深圳蛇口海上世界广场明华轮酒店 2007.5.16~2007.5.17 独立主办
城市社区和谐治理制度创新学术研讨会 深圳市华侨城海景酒店 2007.7.29~2007.7.30 与深圳市南山区政府合作主办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方式学术研讨会 深圳蛇口海上世界广场明华轮酒店 2007.9.22~2007.9.23 独立主办
社区治理模式创新与和谐社会构建:深圳的探索与经验”学术研讨会 深圳蛇口海上世界广场明华轮酒店 2007.10.15~2007.10.17 独立主办
深圳大学、熊本学园大学、大田大学友好交流纪念暨学术研讨会 深圳大学国际会议交流中心 2007.11.1~2007.11.2 与深圳大学外事处、深圳大学中国特区经济研究中心合作主办
“住宅小区和谐治理:制度、体系、机制”国际学术研讨会 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 2007.11.9~2007.11.11 与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合作主办
 
 

回到目录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入选CSSCI来源集刊(2008-2009年)

   

  根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2007年12月28日发布的公告,由我所主办的《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入选2008-2009年度CSSCI来源集刊。据悉,此次教育部共批准确定CSSCI来源期刊528种,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152种(共计680种)、来源集刊86种。其中新增的政治学类集刊共4种,《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有幸入选。这一荣誉是我所长期以来推动学术发展的结晶,同时也与政治学界各位名家的长期支持分不开的。这一成果将进一步推动研究所的科研提升与学术发展。

    政 治学(4种):

    序号   期刊名称   期刊信息:

    政 治学(4种):1 复旦政治学评论  上海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公共学院(200433) (021)55664295

    2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 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518060)  (0755)26958062

    3 美国问题研究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200433) (021)65642583

    4 国际关系评论 南京大学文科楼501室(210093) (025)83595154

    编者按:

  该项目是我所承担的中央编译局俞可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经典作家关于民主与政治文明的基本观点”的子项目。该项目首席专家为黄卫平教授,具体执笔者为张涛教授。特此说明。

 

回到目录

 
   

 

 
 

关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经典作家关于民主与政治文明的基本观点研究”子课题结项的函

   

深圳大学科研处:

    贵校黄卫平等同志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经典作家关于民主与政治文明的基本观点研究”子课题(项目批准号:04MZD019)已经按照原定计划于2007年6月完成课题成果审核,准予结项。黄卫平教授等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踏实的学术精神,高质量地完成了相关课题研究报告。该课题研究思路清晰,材料详实、论证充分、结论正确。该课题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本观点研究”总课题组负责人的充分肯定。

中央编译局科研处

2007年6月18日

 

回到目录

 
   

 

 
 

2007年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获得资助课题一览

   

姓名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起止时间
张定淮 坚持“一国两制”与香港政治发展 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07-2009
黄卫平

吕元礼

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组织发展趋势研究 中共中央组织部2007年度重点调研课题 2007
陈家喜 政治安排与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影响研究 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 2007-2009
谭功荣 新公共管理视野下的各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2007-2009
黄卫平 深圳经济特区30年政治文明建设—经验梳理与理论总结 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委托课题 2007-2009
张定淮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主导体制研究 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2007-2010
唐娟 深圳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 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委托课题 2007-2009
陈文 深圳民间组织发展现状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证研究 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 2007-2009
陈文 深圳民间组织发展现状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证研究 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 2007-2009
谭功荣 深圳民间组织发展现状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证研究 深圳市绩效评估委员会 2007
唐娟 深圳市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制度创新研究 深圳市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办公室 2007-2008

回到目录

 
   

 

 
 

2007年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科研论文一览

   

 

序号

姓名

标题

刊物名称

期号与时间

转载情况

1

谭功荣

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行政趋同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4月第10期

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

2

谭功荣

欧洲行政传统及其现代演进

中国行政管理

2007第6期

 

3

谭功荣

欧美行政传统:概念演绎、要素分析与思维延伸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第5期

 

4

张定淮

普遍性原则:宪政民主的理想目标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

2007年第3期

 

5

张定淮

中国领导者队伍的现状与未来(译文)

国外理论动态

2007年第7期

 

6

唐娟

经济转型后的城市基层政治社会秩序重构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年第6期

 

7

杨波
黄卫平

协商民主:和谐社区的现实选择

探索

2007年第1期

 

8

陈家喜
黄卫平

把组织嵌入社会:对深圳市南山区社区党建的考察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年第6期

 

9

汪永成

关于利益主体发展的政治分析

新华文摘

2007年第10期

 

10

汪永成

中国地方行政改革和发展的历程与特点

中国行政管理

2007年第8期

 

11

邹树彬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焦点、态势及前景

社会科学研究

2007年第4期

 

12

邹树彬

开发执政资源,实现社会再整合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年第6期

 

13

吕元礼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组织新变化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7年第6期

 

14

吕元礼

新农村建设:从一分为二到一分为三

理论与改革

2007年第2期

 

15

吕元礼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7年第1期

 

16

吕元礼

公共行政精神回归的时代背景内在要求及路径依赖

长沙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

 

17

陈文

组织(机构)吸纳的现实运作——以深圳市南山区月亮湾片区“人大代表工作站”为例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

 

18

陈文
黄卫平

公民自主政治参与和中国政治合法性问题的若干现实思考

《城乡公民参与和政治合法性》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

 

19

周林刚

歧视理论视野下的残疾人就业

中国残疾人

2007年第6期

 

20

邹平学

反省与超越:东亚宪政主义的发展路径与模式

环球法律评论

2007年第1期

 

21

邹平学

宪政视野下的选举制度改革之必要性和思路

人大研究

2007年第3期

 

22

邹平学

超越藩篱的审视角度和新颖独特的解读路径

港澳研究(春季号)

2007年3月

 

23

邹平学

香港特区管治体制及其管治效能的若干思考

港澳研究(夏季号)

2007年7月

 

24

邹平学

抵触基本法还是符合基本法——评香港特区立法会《议事规则》第57(6)条之定位

法学

2007年第5期

人大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7年第8期全文转载

25

张西山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深圳大学学报

2007年2期

 

26

田启波

略论当代中国社会风险的应对与构成

理论探讨

2007年第4期

 

27

田启波

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公民道德教育

湖北社会科学

2007年第4期

 

28

田启波

合规律性与和目的性: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分析

探求

2007年第5期

 

29

肖俊

业主维权、政治参与与城市基层民主的前景

人大研究

2007年第5期

 

30

程浩

基于政治认同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深圳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

 

31

程浩

中国协商式民主实证研究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7年第3期

 

32

范晓军

在蓝绿两极化困局下“脱色政治”的努力

台湾研究集刊

2007第3期

 

33

傅小随

决策与执行分开:多种可选方式背后的制度约束与价值浮动

中国行政管理

2007第4期

 

34

傅小随

政策制定与执行分开:洋浦与深圳实践的内外比较

行政论坛

2007第6期

 

35

蒋劲松

代议机关委员会制度原理

政治学研究

2007年第4期

 

36

蒋劲松

论人大代表选举的合意性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年第5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6转载

37

肖立辉

影响党内民主健康发展的因素及其对策

理论前沿

2007年第3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07年第5期全文转载

 

 

回到目录

 
   

 

 
 

2007年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学术著作一览

   

序号

姓名

书名

出版社名称

出版
时间

字数(万字)

1

吕元礼

鱼尾狮的政治学:新加坡执政党的治国之道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7.1

18

2

吕元礼

新加坡为什么能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7.10

40

3

张定淮

面向2007年的香港政治发展

香港大公报出版有限公司

2007.4

17

4

谭功荣

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重庆出版社

2007.1

34

5

谭功荣

公务员制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9

40

6

邹树彬陈文

构建和谐社区——对深圳市月亮湾片区人大代表工作站的个案研究

重庆出版社

2007.3

25

7

黄卫平 汪永成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Ⅴ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8

35

8

黄卫平
汪永成

公共问题治理研究与改善治理建言

重庆出版社

2007.9

30

9

陈家喜

改革时期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影响

重庆出版社

2007.12

20

回到目录

 
   

 

 
 

2007年度《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论坛》一览)

   

 

期号

讲座题目

讲座学者

所在单位

时间

25

当代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

周平

云南大学政治学系

2007.1.9

26

破解中国三农难题的四种视角

徐勇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2007.1.10

27

执政党——比较政党政治的视角

陈明明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2007.3.20

28

和谐社会、税收国家与预算民主

肖滨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2007.3.29

29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

虞崇胜

武汉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2007.4.6

30

关于帝制中国的政治合法性——以君权合法性信仰为核心

张星久

武汉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2007.4.13

31

中国合作化运动的回顾与思考

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007.4.20

32

现代政治的四维分析

朱光磊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2007.4.20

33

中国政治的逻辑及其演进趋势

景跃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007.5.18

34

转型政治中的民主化——重新认识权威主义政治转型

徐湘林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2007.5.17

35

东亚社会的经济发展与民主建设

黄朝翰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

2007.5.28

36

关于我国政治发展战略的思考

桑玉成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2007.6.8

37

中国的反腐败与国家治理

杨大利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

2007.9.13

38

广义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学学科建设问题

刘德厚

武汉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2007.10.11

39

执政党与社会整合

王邦佐

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

2007.10.12

40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育与学术论文写作规范

金太军

(原)南京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07.10.17

41

关于港澳基本法研究的几个问题

许崇德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007.10.22

42

党的十七大报告若干热点问题解读

王长江

中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

2007.10.30

43

东南亚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问题研究

曹云华

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

2007.12.11

44

中国政治转型的特点与政治发展的方向

马德普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2007.12.24

45

比较视野中的中国特色政党政治

周淑真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007.12.27

46

区域合作与政府间关系

陈瑞莲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2007.12.27

47

以人为本的政治意义

高建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2007.12.28

48

民主:实现社会正义的政治保障

周光辉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2007.12.29

 

 

回到目录

 
   

 

 
 

张涛教授参加复旦大学主办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教学研讨会

   

  2007年10月27—28日,由复旦大学主办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教学研讨会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高校的50余名学者参加的这次会议。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的张涛教授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在大会上作了主题发言。

 

回到目录

 
   

 

 
 

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2007年11月21-22日,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在广东省佛山市高要区召开,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罗远芳教授就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做了重要讲话,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处处长王斌伟博士就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年度检察和三年建设周期的评估情况作了通报,我所作为2003年首批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经有关专家根据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评估指标严格评审后,由省教育厅评定为优秀。这是我所全体专兼职研究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深圳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光荣。我所黄卫平所长在会上作了基地建设经验交流的大会发言。此次会议是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第二次工作会议,将进一步推动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

 

回到目录

 
   

 

 
 

首届广东省政治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华南师大召开

   

  2007年12月1日,首届广东省高校政治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华南师大成功召开,此次论坛由华南师大政治与行政学院、华南师大研究生处主办,华南师大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生会承办。中山大学、华南师大、广东省委党校、广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等校的政治学专业研究生和教师百余人出席会议。广东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郑楚宣教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萧滨教授、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黄卫平教授、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季山副教授等出席论坛并分别点评了四位研究生的论文,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研究生胡学亮同学与来自中山大学、省委党校、华南师大的其他三位研究生在会上宣读了论文。萧滨教授与黄卫平教授还分别作了关于台湾政治转型的经验、教训和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现状成因的若干假设的学术演讲。论坛由华南师大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刘卓红教授致开幕词,华南师大政治与行政学院党委书记郑维铭教授致闭幕词。深大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张涛教授、邹树彬副教授和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的九位研究生出席了此次论坛。

 

回到目录

 
   

 

 
 

邹平学教授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招标项目一项

   

  日前,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招标已经揭晓,我所兼职研究员邹平学教授以《香港基本法实践问题研究》投标书参加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的招标项目获得中标立项,项目经费20万(教育部资助经费10万,研究基地拨付会议费和资料费10万元)。

 

回到目录

 
   

 

 
 

黄卫平、谭功荣教授参加“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讨会”

   

  2007年12月9日,汕头大学法学院、地方政府研究所在广州珠岛宾馆召开“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讨会”,来自汕头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广东省委党校、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和深圳大学的学者约三十余位出席了会议,王乐夫、陈瑞莲、吴纯华、李恒瑞、蔡立辉等教授在会上作主题发言。黄卫平教授和谭功荣副教授分别代表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和公共管理系出席此次会议,并作主题发言。黄卫平教授的发言的题目是“吸纳与嵌入——深圳市构建和谐社区的经验解读”,谭功荣副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欧盟的公共服务及其启示”。会议由汕头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地方政府研究所所长李平教授主持,广东省人事厅副厅长、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志红同志出席会议并致辞。汕头大学地方政府研究所与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都是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多年来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回到目录

 
   

 

 
 

陈家喜博士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资助

   

  日前,我所研究员陈家喜博士获得200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为“政治安排与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影响研究”,课题编号07JC810009

 

回到目录

 
   

 

 
 

陈家喜博士参加中国政治学会2007年年会

   

  2007年12月12日-15日,中国政治学会年会在吉林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政治学领域的100多位学者,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展开了热烈的研讨。我所研究员陈家喜博士代表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参加了此次会议。他在会上宣读了“城市运动中的地方政府与社会”一文,会后与有关专家学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

 

回到目录

 
   

 

 
 

我所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硕士生召开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会

   

  2007年12月20日下午,我所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硕士研究生召开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理论研讨会。会议由张涛教授主持,黄卫平、张定淮、吕元礼、陈家喜等老师参加了研讨,并对九位硕士生的发言进行了点评。研究生们对此次会议进行了充分准备。以研讨会的形式培养研究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硕士点学习、借鉴华南师范大学主办的广东省政治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的经验而进行的研究生教育探索。

 

回到目录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发表我所三篇关于社区治理的文章

   

  中央编译局主办的学术刊物《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6期,发表我所三篇关于和谐社区治理的文章。其中包括陈家喜、黄卫平合作的论文“把组织嵌入社会:对深圳市南山区社区党建的考察”,邹树彬的论文“开发执政资源,实现社会再整合”,唐娟撰写的会议综述“经济转型后的城市基层政治社会秩序重构——深圳市南山区城市社区和谐治理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这一组文章是我所近期对深圳社区建设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又一理论成果,研究过程也得到了深圳市南山区政府的协助和配合。

 

回到目录

 
   

 

 
 

张定淮邹平学教授参加“港澳和海外统战工作理论”学术研讨会

   

  2007年12月26-27日,由广东省委统战部承办的中国统一战线研究会“港澳和海外统战工作理论”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召开。我所副所长张定淮教授和研究员邹平学教授出席了此次会议,张定淮教授就“香港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几个重大问题”做了主题发言。

 

回到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