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

Http://ccpri.szu.edu.cn

闹剧或悲剧:郑州有个威尼斯?

 
[文章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
 

  文/刘涓涓 
 
  “设想非常浪漫,设计非常先进,但有问题。”  
  郑东新区的“龙湖”建设,寄托了郑州市渴望发展的迫切心情,但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却让这个梦想显得有些遥不可及。  
 
  一场砍树与种树的运动正同时在一个城市的两端进行。  
  一方面,郑州市金水区绿化队正加班加点地对辖区内几条主干道上的行道树进行砍伐,这些粗大法国梧桐大都拥有40~60年的树龄。金水区绿化队称,他们的工作完全是根据“上面”的规划进行。  
  另一方面,他们的兄弟队友———环城绿化队,几乎被整体临时抽调到了这座城市的另一端,在那个正被省市政府倾城打造的郑东新区,加班加点地培植新栽种的上万棵大叶女贞以及法桐成树,这些大树都是当地政府花费高价从外地和郑州市区某些地段购买的。  
 
  龙湖的困境  
  正在大规模进行造林运动的郑东新区,其实是一座新城。  
  由日本人黑川纪章规划设计的新城整个规划总用地面积比现在的郑州市面积还大,占地150多平方公里,其最大亮点为在新区内修建面积约700公顷的龙湖,然后围绕着湖摆布CBD和重要建筑,形成一个环形城市。  
  从郑州最繁华的二七广场驱车向东大约15分钟,在已迁建的原郑州机场方圆约3000亩的地方,就是其起步区核心CBD的所在。  
  目前郑州正加紧着手建设的地区称为核心中央商务区(CBD),包含CBD中心和一个围绕龙湖建成的副中心,两者通过一条造型为“如意”的运河相连。  
  面积为33平方公里的CBD就建在旧机场上,中间是掏空的,设计为椭圆形的湖泊与草地,形成中央公园。两边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河南省艺术中心相对而立,连同湖中央400米高的锥形塔状建筑,成为新区的3大标志性建筑。CBD的外圈,是两圈建筑环,里圈建筑物高度为80米,外圈高120米,成圆弧状。以金融、办公、商务和居住功能为主。环的中心地带是商业步行街。  
  在黑川的图纸上,为郑州市政府构建了一个“比威尼斯和阿姆斯特丹设计更完善”的水域靓城。  
  而按照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单就公益性建设而言,标志性建筑之一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主体施工已达局部五层,另一标志性建筑河南省艺术中心也已开工建设。商业项目中,已开工建设的高层建筑已有32栋。  
  一切陆地建筑看起来都发展势头良好。  
  问题出在这个设计的亮点“龙湖”身上。在设计当中,这个水域面积达6.6平方公里(西湖5.9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2米的庞大水体,将带给北方城市郑州“一派伴水而居、不是西湖而胜似西湖的南国风情”,同时也将为改善郑州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小气候做出贡献,政府甚至期望能够通过这个湖来作为郑州的自来水源之一,以期缓解城市用水问题。  
  郑州属于严重缺水城市,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1/10、不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1/2。  
  但郑州市政府坚持对建设龙湖的可行性问题持肯定态度。郑州市市长陈义初曾数次向媒体解释设计这么大的水面不是标新立异,因为黑川在规划前就已经做了大量的调查,设计中的龙湖地带,在卫星图上显示的就是大片的水面,这是早已存在的大量鱼塘,变成湖只是将大片的低洼水面连起来而已;同时,这一带的地下水位很高,下挖1米就能见到水;此外,郑州市还和黄委会进行了商讨,通过东风渠将黄河水引进来,加上郑州原有的金水河、熊耳河的水也可以流入龙湖,因此,龙湖并不缺水源。  
  但是事实上,早在1999年初,黑川的水域靓城设计图出炉的数年以前,就有国家权威机构的报告称,郑州因地下水的过度抽取所形成的地下真空漏斗面积已经超过郑州市区面积。  
  据国家权威机构与河南省地质调查院于今年3月所发布的《华北平原(河南部分)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的最新调查数据表明,目前郑州市地下水的水位已经由1999的38.02米下降到了80米,并且仍在加速下降,形成的漏斗区已几乎相当于3个郑州市,面积达380多平方公里。  
  这种地下漏斗所能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塌陷。且地下水位越低、漏斗区的真空层越高,越易产生塌陷。而近年郑州市已不断有地区出现塌陷情况。根据郑州市封停收购自备井办公室(封井办)的数据,市区某商业街附近近十几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塌陷点36个,塌陷坑深4米,塌陷最大面积300平方米。4月8日,郑州市封井办副主任李国强对记者直言相告说,“如果再不好好保护地下水资源的话,将会导致郑州市区地面下陷。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由此,有专家根据这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所谓的龙湖地带在卫星图上显示的大片水面,绝不可能存在,即便有也只可能是很久以前的事,完全不切实际。  
  那么,如果还要打造龙湖,根本就不可能再去寻找曾经的水塘或者依靠挖地而寻找所谓的地下水源,最主要的水源只有可能来自黄河以及南水北调工程。而无论是从黄河引水还是要依靠南水北调工程,在引水之前,引水渠道都将是一个花费巨大的项目。  
  另一方面,由于龙湖是人工湖,湖水缺乏自我净化能力,为了保持水体的清洁,每年需要将全部湖水整体置换4~5次。而设计中的龙湖总容积为1500万立方米,每次置换用水时间前后大约需要1个月的时间,这样一年当中,所谓的湖泊就有将近半年的时间都处于置换期,而置换用水量更比郑州市一年总用水量的1/5还要多,工程浩大。而且根据龙湖的设计情况,拥有旅游、行船、游泳等多项功能的龙湖本身是不符合作为自来水源的国家标准的。不存在置换用水可以再利用为饮用水的可能性,因此“水缸”功用一说完全没有技术可供支撑。顶多可以用于下游的某些工业灌溉。  
  也就是说,在图纸上的水域靓城,即便不考虑其巨大的兴建成本,经过了一年的专家验证、制作了各种可行性研究报告之后,依然缺乏实施的可能性。  
  4月18日,记者在向负责龙湖水系工程项目的郑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胡文杰了解工程进展之时,胡主任的口气依旧颇为烦恼,“连技术问题都没有解决,能有什么进展?”  
 
  新城盘子过大  
  虽然到目前为止,在河南当地的媒体上,各界专家对于郑东新区的规划大都一片叫好之声,但在民间,对于郑东新区的看法,其实还很保守。  
  原因在于曾红火一时的郑州西部的高新科技开发区的迅速没落,也在于对政府对外始终保密的郑东新区财政投入预算方案的信任度不够。  
  政府不肯透露的财政预算,根据专家们一估算,就演变成为各种令人咋舌的公开数字,虽然各有不同,但类似于郑东新区这样高规格设计的“一步到位”的概念型新区,无论是不切实际的龙湖工程,还有那些设计理念领先的标志性建筑们,再加上为了征地而兴建新机场以及拆迁安置费用,相关的基础道路建设,绿化等配套工程建设,每一项都是动辄过亿,甚至数十亿资金的投入。  
  而按照郑州市统计部门所做的《2003年郑州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郑州市地方财政收入为72.5亿元,地方财政赤字为18亿元。  
  于是最让人好奇的就是,并不属于发达地区的郑州市,究竟将会如何操作这样的一个大盘。  
  根据郑东新区管委会的相关人员介绍,已经运营了一年多的郑东新区,去年仅在CBD核心区做的基础建设投资以及相关项目的开发,初步估计约在100多亿以上,超过郑州市全市总基建投资一半以上。其中政府投入55亿,其余大部分为以政府作担保的银行贷款。而从今年开始,管委会的规划是,进一步投入的资金来源除了依靠部分的土地转让金以外,主要还是银行贷款。  
  当然政府也有一套自己的数据来证实自己的运营方案切实可行。  
  计划10年内完全建成35平方公里的郑东新区起步区和起步区的拓展区。郑州市市长陈义初根据自1995年到2002年的城区面积拓展数据,认为即便在正常的发展中,郑州市每年都自然扩大3平方公里以上,因此在郑东新区,用10年来建设35平方公里,也不可能有问题。虽然在此之后,政府对于起步区的成形计划很快又缩短为“3-5年见成效”。  
  同时他认为,郑东新区最好的设计之处就在于将一个新城分成了若干区域分批分期地进行建设,不存在一次性投入过高的问题,同时,建设郑东新区也不仅仅是倾一市之财,而是倾全省之财,只是新区建设不必动用城市的“老本儿”,完全可以通过经营城市来实现。郑州市CBD总的投资策略是:通过土地经营支撑建设,做到收支平衡,不赚钱,不贴本。  
  但就在4月13日下午,河南省政府组织的“中原城市群院士行”活动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两院院士和专家们,在参观了郑东新区之后,针对城市摊子铺得过大、对城市运营的投入产出比缺乏控制等几个方面都提出了异议。  
  专家们的意见恰恰在于,虽然关于郑东新区的功能设想的确很好,但政府偏偏选择了成本最昂贵的兴建模式,因此很难达到收支平衡:摊子铺得过大,几个功能不同的区域分批进行的建设,并不会使一次性投入降低,反而因为各自分别建设,一些配套设施无法共用,再加上政府对新城的现代化要求又过高,导致各种投入成本过高,且建设难度过大,延长了单个项目的完成周期,延缓了产出,也使得收回成本的周期无限延长。  
 
  改良方案  
  “但既然方案都做出来了,大体的设想也还不错,就应该好好做下去,只是该调整的就一定要调整,可以改良的就坚决要改良。”在4月13日院士对郑州的建议会上,原建设部副部长、两院院士周干峙这样说。  
  事实上,改良和调整一直都在进行。  
  比如按照黑川最初所设计的国际会展中心,那是一个总投入超过15亿的建筑物———沿着龙湖的边缘弧形打造,足有90000多平米空间的完全通透的不规则建筑体,并且使用钢屋盖(用6根巨型锁线吊起的天花板)。  
  “设想非常浪漫,设计非常先进,但有问题。”去年接手这个项目并曾经担任该项目总工程师的建筑学界结构专家童丽萍博士经反复论证,证明这个设计在安全性、经济性和可实施性上都有很多缺陷,比如在6条锁线的相互作用当中,如果有任何一条锁线的承重不能达到平衡,就会出现严重安全问题,比如设计当中建筑的每平方米的用钢量达230公斤,跟同类工程有差异,不够经济。  
  在她的坚持之下,有关设计单位最后不得不按照建议修改了方案,不仅解决了安全性问题,还将每平方米用钢量减少到127公斤,单在钢屋盖这一项,就为郑州市节省了9756万元的成本投入。  
  但真正的争论还在龙湖。  
  一位始终不肯对郑东新区的龙湖方案发表意见的水利专家,最后极谨慎地提出了一个建议说,如果水体过于庞大导致有难以解除的技术障碍,是否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案比如绿化带来代替水体,就算需要保留一部分水体但适当地缩小其面积,不但技术可行,而且可以大幅降低制造成本,同时并不影响新区的整体美观。  
  而政府还在犹豫观望,并拒绝对外透露想法。“一个地区凭什么来吸引投资,当然需要一个吸引眼球的工程。所谓栽得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归啊。”在某次私人交谈的时候,一位政府官员如是说。  
  渴望发展的心情是如此迫切。虽然根据当地政府一位知情人士所透露的,兴建整个新开发区的报告一直未受国务院的批复,记者也未能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地区司查到相关记录,但是根据国务院在1998年批复的《郑州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10年)》的相关内容,郑州市还是以“根据未来人口的扩展计划适当扩建城市范围”为由上马了郑东新区项目。  
  但毕竟建设情况良好。所以最后新区到底会不会成为北方的第一座水城,并且由此腾飞,谁也说不清楚。  
  农民郑忠国是莆田乡的村民,郑东新区最早的拆迁户之一,自从离开郑东新区之后就没有再回去过。  
  他说他还记得当初村子里的围墙上面刷的大幅动员村民拆迁的标语“舍小家建大家为郑东新区建设做贡献”,当初未来被政府说得如花儿一般前景灿烂。  
  但他说两年了,他的生活还没有改变。“听说是建个水城,有水了就会有人来投资吗?那敢情好。”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 Copyright (C) 2004

深圳大学行政楼123、125、127、129

电话:0755-26958062      邮箱:ccpri@s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