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

Http://ccpri.szu.edu.cn

中国无需“美”化

 
[文章摘自新华网站,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
 

  无论是网上、网下,也不论年龄、性别、阶层,中国人中普遍存在着“反美”至少是“烦美”的情绪。看看网上的贴子,情绪激烈的网友干脆把美国戏称为“霉国”,就是中立一点的网友也常会把美国称为“米国”。 
  中国人当真的那么讨厌美国吗? 
  日前《福布斯》公布中国名人榜,引来一片“不公”的质疑,却绝少有人问为何中国的名人榜要由总部在美国的杂志来评选。不要说美国人,就是我们自己也无法想象中国《财经》杂志会评选的美国名人榜,更不用奢望会在美国掀起哪怕是一星半点的涟漪。 
  中国人喜欢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在很多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只有美国的才算是世界的。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有个栏目叫《让世界了解你》,专门邀请国内政商名人与世界政商名人空中连线对话。说是“世界”,其实就是美国,几乎与中方嘉宾对话的都是美国人,比如最近的几次,与江苏省江都市委书记纪春明对话的是美国康涅狄格州斯坦福市市长戴梦龙,与厦门市市长张昌平对话的是美国旧金山市市长布朗,与重庆市长王鸿举对话的是美国华盛顿州长骆家辉。春节前的特别节目《让世界了解春节晚会》,是一场以介绍春节晚会情况、讲述“春晚”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大型海内外互动特别节目,通过国际通讯卫星连线联到的自然是美国纽约的海外华人华侨观众,实现了中国与“世界”的面对面的交流。 
  也许,我们不能责怪《让世界了解你》编导,因为他们也生活在“美化中国”(Americanization of China)的氛围之中,耳濡目染,自然会反映在他们制作的节目中。 
  我没有玩文字游戏,想要“美化中国”的中国人实在是太多了。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中国媒体对“奥斯卡”金像奖的炒作了。本来是美国国内的一个电影奖,却在中国媒体有意无意的粉饰之下,俨然成为世界电影大奖。中国电影界趋之若鹜,为了赢得这项“世界”大奖,却不得不按美国人的口味来拍片。虽有《卧虎藏龙》的成功,可怜中国《英雄》费尽心机,却依然难过美(国)人关,在奥斯卡征战中折戟沉沙。 
  更令人诧异的是,“奥斯卡”不仅成为世界电影大奖,而且在中国几乎成为了“世界大奖”的代名词:“中国2003年度车型”的评选在“谁能问鼎中国车坛奥斯卡”的宣传下如火如荼地展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计算机世界荣誉奖励计划”被誉为摘取了IT业“奥斯卡”大奖;中国国际住宅与建筑科技展览会则号称住宅产业“奥斯卡”;中国杂技团在蒙特卡罗要冲击世界杂技“奥斯卡”;即便全球广告界著名的博乐美欣(PROMAX)广告节在中国还要说明其在全球广告业中享有“广告奥斯卡”之称…… 
  “奥斯卡”只不过是一个例子而已。当今的中国,“美化”现象已经是铺天盖地,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随便上网浏览一下,或者翻翻报纸,我们就可以读到这些有关“中国的xx”报道(而这xx无一例外都来自美利坚): 
  -北京、上海、广州建成“时代广场”;-重庆火锅业将逐步走上产业化的道路,欲将火锅做成中国的“麦当劳”;-扬州欣欣食品有限公司以振兴民族食品工业为已任,要创造中国的“肯德基”;-《福布斯》的“中国大陆百富榜”上有名的陈天桥要打造中国的“迪斯尼”;-国务院新闻办主任把“中国的格林斯潘”这个雅号送给了央行行长;-随着中国首支载人太空船发射升空,美国商业卫星瞄准“中国的阿波罗”;-中国“空军一号”即将面世;-俞敏洪要把新东方要办成中国“哈佛”、“耶鲁”;-美国军方希望参观中国“五角大楼”;-中国富豪建造私人“白宫”和“椭圆办公室”;-记者问张朝阳是否想做中国的“盖茨”;-金山开始招兵买马欲做中国的“微软”;-传媒大亨默多克进军湖南打造中国“好莱坞”;-中国将正式实施“绿卡”制度吸引外国人才和投资者;-东北农业大学和北京世纪四环投资公司成立“大豆硅谷组织”;………… 
  这些“中国的xx”不仅仅是媒体的炒作,“美化中国”已经潜移默化深入人心。据《中国经济时报》陆春祥的一篇文章介绍,该报招聘编采人员,有一道知识性的小题,要求考生写出下列18位着名人物的身份:王蒙、许海峰、韩美林、贝聿铭、马寅初、袁隆平、白岩松、袁世海、刘永好、马三立、范长江、何厚铧、柏杨、安南、霍金、戴安娜、斯皮尔伯格、沙龙。结果,参加考试的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了,如范长江是小品演员;贝聿铭是足球教练;柏杨是溜冰运动员;何厚铧是香港特区行政长官;马三立是着名的教育家,等等。唯独对英国的王妃戴安娜和好莱坞的导演斯皮尔伯格大都可以给出准确答案。如果说戴妃以其悲剧和绯闻而尽人皆知,不知道斯皮尔伯格知名度是否得益于对“中国的斯皮尔伯格”张艺谋的宣传。 
  中国人“美化”至此,难怪美国使馆签证官每每以“移民倾向”拒签。新东方网站上介绍一了一个有趣的个案。一位叫柳眉的小姐,申请自费去美国留学,惨遭拒签。被拒签后的柳眉回家想来想去,觉得签证官火眼金睛,真能把人看透:因为妹妹我赴美八字还没一瞥呢,在美国的哥哥已经找移民律师张罗绿卡了。无奈下,柳眉来到中国的“哈佛”求教。据这里的专家分析,柳眉面试失败在于她在面试之前,没有暂时把美国绿卡情结从心灵深处驱逐出境。签证官的拒签理由,确实和她内心某种遥远的和弦引起了共鸣。专家说,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如索马里的签证官以这个理由拒签我们柳眉的话,可以想象,柳眉一定会把她的柳眉变成横眉,怒问:What? What do you think who I am?!。可以想象,索马里签证官一定会满面通红,给柳眉小姐永久通行签证之后再向她表示抱歉。 
  也许我们永远不能把美国当作索马里,但是我们至少应该明了中国就是中国,无需任何形式的美化。 
  我坚决支持中国签证官对申请来华的美国人实行面谈,有“霸道倾向”者就拒签。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 Copyright (C) 2004

深圳大学行政楼123、125、127、129

电话:0755-26958062      邮箱:ccpri@s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