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网络笑话】 “六·一”前夕,五年级一班学生刘小华因患感冒请假。班主任指示班干部们自发组织到刘小华家里慰问。第二天,班里黑板报登出了一篇《本班新闻》,全文如下: 本班讯昨天上午,阳光明媚,鲜花斗艳。刘小华同学家里欢声笑语,人头攒动。五年级一班班长赵官、副班长张僚僚在体育委员欧阳猛南、文娱委员李美媚陪同下,不远千米,深入到患感冒发低烧的班级成员刘小华家中,为他带去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赵班长与张副班长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刘小华的小房间,饶有兴趣地玩了四盘“魂斗罗”游戏,与普通同学同乐。接着,班级领导与刘小华同学的双亲亲切地拉起了家常。赵班长还愉快地回忆起去年和刘小华开始一起作弊的往事。在交谈中,赵班长多次关心地强调:“刘小华生病了,就不要做作业了。好好休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刘小华激动地说:“感谢班干部的关心!我一定要战胜病魔,克服一切困难,早日回到温暖的大集体中,回到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中间!” 接着,赵班长一行又在刘小华家门口兴致勃勃地踢起了毽子。蓝天如洗,鸟儿也受到这集体温暖的感染,唧唧喳喳,歌唱美好的生活。 中午,刘爸爸买来香喷喷好吃看得见的某某牌牛肉干和清凉可口的鲜榨橙汁,宴请赵班长一行。席间,宾主就小学生连吃两根冰棍是否会闹肚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愉快的双边会谈。(新华网) 【新闻述评】一个班40多名“学生官”——“官本位”过敏 据多家媒体近日报道,成都二十中初二年级“创新实验班”59名学生中,有官衔的学生达40多名,该班还提出了“人人有事做,个个有官当”的口号。这一创新实验在教育界人士和学生家长中引起热烈讨论,有的老师认为这种做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大有帮助,有的专家以及家长则在肯定这一创意的同时,也表示了某种疑虑,担忧“人人有官当”易使“官本位”思想植根于孩子幼小的心灵,对成长未必有利。 “官本位”是近年来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说法,可惜尚未见工具书诠释其确切含义。顾名思义,大概是以官为本位吧。一个社会如果是以官为本位的,那么官员大概处于社会的中心,在各行各业中待遇最好,地位最高,最令人羡慕,最被人看重,当官就会成为人们择业的首选———这样一种社会氛围,必然形成这样一种价值观念,“官本位”意识大概就是这样一种价值观念。我们的社会是什么“本位”?从一些社会调查的结果来看,当官似乎没有明显的优势。在不同的人心目中,似乎有着不同的“本位”,比如对于追星族来说,是不是应该叫做“星本位”? 这样说,并不是否认“官本位”意识的存在。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读书就是要做官,舍此似乎没有别的出路,那时确乎是以官为本位的。从打倒皇帝到现在还不到一百年,我们承认新社会中有旧社会的残余和痕迹,当然也承认旧的意识和观念依然存在。然而,学生官与“官本位”意识是否有必然联系?这种担忧是否有点神经过敏?在我们周围包括我们自己,有不少人有过当学生官(学生干部)的经历,有人甚至从小学一直当到大学,他们的“官本位”意识是否比别人严重?他们搞起官僚主义来,是否比别人厉害?经验告诉我们,不见得。 在未成年学生中也不是没有“官本位”意识。比如在有些中小学校园兴起的学生名片,有些名片上除了个人头衔,还印有父母职务。据老师反映,家长当处长的孩子往往趾高气扬,家长是科长的孩子则觉得略逊一筹,而家长是下岗工人的孩子就觉得抬不起头来———这才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令我们担忧的“官本位”意识。况且,未成年学生的意识中除了“官本位”,也有别的“本位”,比如“商本位”。老师出一道《下个世纪回母校》的作文题,就有学生发挥出“四子登科”(带票子开车子携女子摆架子)回母校的想象。同在成都,最近少数小学中还流行着出钱当“经理”,即当“经理”的同学出钱,聘请没钱的同学做“秘书”、“保镖”———这才会助长学生的不平等意识和金钱至上观念。从这些现象看来,社会存在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学校里来,学生难免会受到陈腐观念和不健康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人人有事做,人人有官当”的创新实验,对上述不良现象倒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引导。 现代社会尊重人的身分和体面,以激发人的上进心,比如管火葬场工人叫“殡葬指挥”,管屠户叫“肉类工艺学家”。“创新实验班”所谓“人人有事做,人人有官当”,让同学们在班上的广告公司、财务公司、报社担任职务,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学生办公司、办报,本来就像过家家,学生官本来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何况“人人有官当”实际上把官等同于普通人,不是强化了“官念”,而是淡化了“官念”,不是陈腐的“官本位”意识,而是倡导一种新的“官念”。 退一步说,即使学生有点政治抱负,想当人民公仆,又有什么不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也需要管理和领导人才,社会主义民主也需要有人建设。问题不在于想不想当官,而在于为什么当官和当什么样的官。(文/韩湖,摘自《中国青年报》) 【新闻述评】孩子们的“官本位”该引起深思了 记者曾经与朋友聊天时听说一件令人深思的事:长沙市一个小学生当上了班里的“小组长”,这个小组的其他7个孩子为讨好“上司”,就一起请她吃肯德基。回家后,这位“小组长”神气十足地告诉父母,“当上班干部好处可多了,他们会送我吃的,还有礼物!” 尽管朋友们听过这事后捧腹大笑,但记者却始终笑不起来。本该纯洁无暇的孩子们这是怎么啦?如果谈起成年人的“官本位”思想,也许还会招来一顿唏嘘,为什么孩子们的“官本位”反而只被当作笑料?带着这些沉重的问题,记者在一段时间内对孩子们的“官本位”现象进行了关注。 某日下午4时30分左右,长沙市清水塘小学校园内,几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放学后在学校参加体育特长培训,记者上前与这几个孩子聊天。其中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是副班长,记者问他觉得当班干部有什么好处,他笑嘻嘻地说:“我可以管别人,别人不能管我。”“如果有人不听话,你是不是会记他的名字?”小男孩瞪了记者一眼,似乎这个提问很没水准:“我想记谁的名字就记谁的名字。”这几个孩子当中还有一个是训练队的体育委员,对于记者的同样提问,他倒是简洁明了:“当班干部特别过瘾!”问他为什么,他却回答说不知道。另外一个小孩主动告诉记者,说他很想当班干部,“因为我们班的班干部可以拿黑板擦打人。” 在长沙市大同小学、八一路小学等几所学校,不少孩子同样语出惊人,“当干部有权力,能管住好多人!”“当班干部可神气了!自己可以不做事,专门指挥别人。”据记者调查了解,这些孩子“官”的“特权”作法和“特权”思想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当上班干部肯定是老师喜欢的学生,在心理上比别的同学有优越感,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二是把学校和老师赋予自己的一些管理职责当作在同学面前耍威风的资本,满足当“孩子王”的虚荣心;三是当上班干部后,手中的“权力”能够制约同学,同学们会给自己“好处”,如请吃零食、代搞卫生甚至代替做作业等。采访中,一个小学生干部就说,“扫地其他同学扫就可以了,我当了组长还扫吗?”“我当班干部,就好象是头头一样,大家都要听我的,谁不听我就不准别人跟他玩。” 对于班干部的“特权”,不少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心态不一,有的“羡慕”、有的“惧怕”、还有的“憎恨”。“羡慕”和“惧怕”的,自然就会出现前面所谈到的“拍马”现象。长沙市八一路小学的几个四年级学生告诉记者,“我们跟一个班干部玩得好,所以我们早晨不读书,他也不记我们的名字。”“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拿了50块钱请班里的干部,回来就只剩下5块钱了。”其中一个学生还说,“我没有请过班干部的客,但我帮大队长写作业。”大同小学的一个女孩子说,“我不敢得罪班干部,他们会报仇的,我不想以后被他们记名字。”另外一个孩子说,“值日的时候,跟班干部玩得好就记红名字(表扬),玩得不好就记白名字(批评)。记白名字老师要叫家长到学校来的。”“我有时候偷偷请他们吃点小东西,老师不准。”“以前这种事情特别多,老师抓了几次,现在不敢随便请客了。” 同时,不少孩子对班干部享受“特权”表示“憎恨”。清水塘和八一路小学的一些小学生反映说,“我们班的同学都特别恨班干部,他们老是欺负人。”“我们班的班干部老是觉得自己了不起,动不动就说这是老师说的,要告诉老师,拿着鸡毛当令箭。”“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当上班干部以后,老利用自己的权力要挟别人,要别人帮他做这个,做那个,不帮他做就向老师打小报告。我们都特别讨厌他。”还有学生对班干部的产生方法表示反感,“我们选班干部,就是举一下手,名字是老师先给出来的,就是那几个人。不举他的手,反正他也能当上。” 记者调查发现,小学生的“官本位”现象并未引起成人们的足够重视,多数人认为这也就是孩子们之间的“玩过家家”,而不是透过现象看到这已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其中尤其该给一些家长们敲响警钟。一位小学生家长表示,“我们也没有特意说要孩子当班干部,不过当上了我们总觉得脸上很有光。”而另外一个小学生的话更是令人吃惊,“我妈妈跟我说,我和班干部玩到一起,肯定不会吃亏,值日的时候她会给我少安排。”记者调查发现,正是因为一些家长们的“要面子”、“不吃亏”观念影响,实际上使得自己的孩子吃了大亏。长沙市修业小学的几位六年级学生告诉记者,“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原来考试次次都是双百分,选上班干部以后,现在语数外加起来只有210分。为什么呢?满足了呗,有虚荣心了,光记着怎么耍威风了。” 记者在清水塘、大同、八一路等小学采访了几位小学班主任老师,他们反映,小学生“官本位”现象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时也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现在的小学生懂事比以前早了,模仿和接受能力强,但实际上是似懂非懂,因此需要加强正确引导和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培养孩子们的独立和管理能力,一方面学校和老师也要针对这种现象给孩子们灌输以身作则、乐于助人、吃苦耐劳、良性竞争、加强集体荣誉感等思想。但这毕竟是单方面的,孩子们要真正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来以身作则、共同关心,真正给孩子们一片健康、清新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