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

Http://ccpri.szu.edu.cn

转型中国的光荣与梦想

 
[文章摘自中新网站,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
 

3月2日,中国科学院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称,2020年中国综合国力将跻身世界三强之列,GDP总量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翻两番。 
 
数字振奋人心。而3月3日,一年一度的“两会”在北京召开。 
 
可以说,这是一项及时的学术献礼。 
 
富兰克林说过,时间就是金钱,其实,时间也是政治。 
 
回顾中国的光荣与梦想,我尽量把心朝乐观的方向推,但却无法抹掉自己的记忆:还是上小学的时候,村子里破败的土墙上,用石灰刷上了这样的标语——2000年一定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今年是2004年。还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报告称,到2020年中国才能实现工业化。就和当年的超英赶美一样,“2000年一定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也是上个世纪的悲剧。 
 
有没有算命之嫌? 
 
灰色,甚至有点苦涩的记忆,并不意味着中国科学院的那项研究成果就没有价值。而是说,我们对学术研究应该保持警惕和平常心。因为,即使纯粹从学术的角度看,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对于什么是综合国力,并没有一致的看法,因此,对于任何一种预言,都应心平气和地把它当成一家之言。 
 
2020年,就连年份都掐得如此之准,似乎没有半点含糊。 
 
这种不含糊,3年前国人已经领教过一次。 
 
2001年,不还是中国科学院的学者宣布他们的报告得出了中国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时间表?这个时间表也具体到了年份。比如,上海是2015年,北京是2018年,广东是2021年,天津是2026年,西藏要到2090年,而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则到2050年全面达到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各地政府也有自己的时间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不仅已经成为京、沪、穗等中国特大城市锁定的本世纪前10年的发展目标,就连有的县级市,甚至镇也提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规划纲要。地区之间在时间表问题上多少显得有些互不相让。尽管各地的提法里有“力争率先”和“率先”这样微妙但决不是无关紧要的字眼差别,指向未来光荣的豪情都是一样的。 
 
不过学者和地方政府的时间表都面临同样的疑问:将中国城市现代化的时间表开列到具体哪一年,是不是有算命之嫌呢?现在发展很快,将来就一定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吗?谁能够算得准哪年决不会有类似SARS或者台海局势恶化之类的事情搅乱了自己的如意算盘呢?如果不能,学者就得为自己的研究留点余地,读者看到好消息也不妨打个问号。 
 
学者出数字,数字出学者 
 
说2020年中国将如何发展,也回避不了上面的追问。 
 
只要脑子里没有被数据和模型填满,就不难意识到,在一个转型国家,不确定因素非常多,就像没有人能够说某个孩子到20岁的时候一定会长多高,因为没有人能担保不会出现什么身心上的意外。进行综合国力的排名有价值,但是国家间的竞争不是短跑,不是马拉松,而是没有止境,在这个无止境的竞争中,谁会败落,谁会停滞,谁会崛起,并不是那么一目了然的事情。 
 
因此,多想想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古训,不会有什么坏处。 
 
当然,我不是说不需要预测,但是,中国不需要算命先生和弄虚作假者的“数字化建设”。我乐于认为,用国库里拿出来的钱去研究,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从世界上文盲最多的国家变成文盲最少的国家,也比花它100万元作个3000年中国将是世界第一之类的报告更有意义。只有这种基础上的光荣才能成为所有国民的光荣,只有这种基础上的梦想才可能成为所有国民的梦想。 
 
即使撇开上面的疑虑不谈,比较也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比如,在中科院发布的《200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评价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其中一项指标是政府调控力。在中国一些地方,一个网吧、歌厅失火就可以让所有网吧、歌厅停业整顿,甚至重新登记注册,如同一人生病强制大家吃药。这算政府调控能力强还是弱呢?再拿财政收入来说,你可以量化比较,比如占GDP的比例多少,总量又是多少,但是凭长官意志就可以拍板建一个遗患后世的三门峡水库,和一个预算必须经过议会严格审核批准的国家,政府调控能力到底如何加权比较呢? 
 
没有数据不行,但是数据并不万能。 
 
尽管我个人宁愿相信预测2020年中国将如何的学者们所利用的数据都货真价实,但我却无法不提一个普遍存在的困惑:任何一个预测中国10年、20年甚至50后综合国力的学者,都会碰到自己所使用的统计数据的真实性问题。因为,“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使得中国的统计数据常常让人感到一头雾水,尽管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统计数据都不可采信,但坊间议论,席上闲谈,常常能听到形形色色的数字造假故事,言之凿凿,不由得让需要使用统计数据的人多少有些疑虑。有些统计数据往往就像鲁迅的“戏台上走来4个瘦伶仃的小兵,这就是10万大军”。1999年曾经被媒体披露过的湖北省丹江口市的数字造假不就是典型? 
 
要知道,官出数字也需要“科学论证”。有需求就会产生供给——政府出钱,学者卖主意。于是,在警惕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时候,也就有提防学者出数字,数字出学者的问题。两者一样是腐败。更何况,如果说的像唱的一样好听,即使错误百出,那也是伸手不打笑脸人;而老合不上自己的乌鸦嘴,会得到什么样的回报,可就说不准了。如此导向之下,也容易学者出数字。用这样的数字来判断我们的未来,难道不应该小心点才是? 
磨刀不误砍柴工人心是杆秤。其实,就是没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现在如何,明天怎样,只要看看锅里煮的,碗里吃的,怀里揣的,就知道这比任何模型和数据更具有说服力。不管别人怎么板着一副权威的面孔,人们都会用自己心里的那杆秤去衡量。 
 
况且在中国情境里,有些问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仅仅靠数据和模型是分析不出来的。因为即使经济或者综合国力在持续提升,但中国面临转型,每前进一步,那些残留的问题和矛盾就更加显眼,更加让人觉得难以容忍,更觉得需要尽快地变革。所谓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任何国家的人民都渴望向前看,而不习惯忆苦思甜,只有顺应这一社会心理,国家才可能顺利实现转型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直面问题恐怕比展望美好未来更迫切、更重要。 
 
如果21世纪初果真实现了迈入强国的梦想,我想国人都会满心欢喜。但是,美好的期望不应该妨碍我们明白中国21世纪最基本的任务是完成现代制度的“基础设施建设”,融入世界主流文明的蔚蓝大海。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地基打好打扎实了,不怕房子开始比别人盖得慢。如果50年内中国能够建立市场经济制度和实现结构性转型—就像宪法序言说的那样,高度民主、高度文明—,那将是21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这比某些指标一时之高低得失更有价值。 
 
所以,无论是GDP还是综合国力,都不应该提到不适当甚至神化的地步。中国是需要发展,但不能在淡化GDP概念的时候,综合国力的提高又成了至高目标。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如果一个地方条件恶劣或者因天有不测风云,即使经济只增长了1%,或没有增长,甚至是负增长,只要民意认可,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退一步说,那些所谓综合国力进不了前10名的国家都得从地球上消失不成? 
 
对强大保持警惕和理性在发展的同时,中国必须寻找国家的愿望和国家的能力之间的平衡。 
 
这对一个有百年屈辱历史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 
 
这就要求首先应该明白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崛起,因为并不是什么形式和内涵的崛起都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历史不是没有教训。从俾斯麦统一德国,到1914年之前,短短40余年的时间,德国就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它的工业、技术和文化成就都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正是这个迅速崛起的德国给人类带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样,日本在1895年到1945年战败之前,在亚洲地区也算是一枝独秀,国际地位不断飙升,可它的崛起却给中国和整个东亚带来灾难和不幸。 
 
可以说,无论是德国还是日本,当年都实现了强国梦想,都跻身列强的行列。它们的历史也告诉人们,强国不应该孤立地成为压倒性的发展目标。 
 
中国综合国力与日俱增当然是件好事,可也不应忘了祸福相倚的古老教训。看到综合国力节节窜升的数据,有的人会想到在国际舞台上对抗能力的增强,有的人会想到原本应该着手解决的问题可以延缓,因为那不过是阳光普照下的几朵乌云而已。种种心态不一而足。这就存在光荣与梦想之间的协调问题。因而对强大保持警惕和理性,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专制主义传统和百年屈辱历史的国家,无论对政治家还是民众来说,都意义非凡。没有任何目标或者指标有理由压倒一切,国家所追求的目标和指标之间应该尽量保持平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不仅需要理直气壮地表白自己是和平崛起,更需要脚踏实地地促进能够保证实现和平崛起的结构性转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一代又一代理性地运用我们的国力。这是对世界负责,更是对中国自身负责。 
 
要成就伟大的国家就必须有伟大的胸襟。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不管是来自中国内部,还是来自海外,关于中国的现实和未来,都会有着形形色色的判断和预言,都绝对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未来的中国应该为不同的声音提供宽容、宽松甚至自由的环境。这是中国健康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也只有这样,无论是报喜还是报忧,学者的研究成果才有可能得到同行研究成果的充分制约和佐证。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 Copyright (C) 2004

深圳大学行政楼123、125、127、129

电话:0755-26958062      邮箱:ccpri@szu.edu.cn